36萬客流,8800萬票房:中網如何打造體育消費新標桿
國慶假期看中網,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國人的新選擇。
辛納、鄭欽文等明星球員出戰場次空前火爆,鉆石球場上座率一度超過95%。9月27日,鄭欽文在鉆石球場上演復出首秀,直落兩盤獲勝迎來「開門紅」。當日入園人數超4.5萬,創下賽事歷史新高。而辛納出戰的中網男單決賽恰逢國慶假期第一天,鉆石球場上座率達到97%,為本屆賽事單場上座率峰值。
氪體了解到,國家網球中心入園總人數36萬人,較去年增加20%,吸引京外觀眾超18萬人,境外觀眾近1萬人。整體票房達8800萬元,較去年增加10%。無論是觀眾流量還是票房收入,中網都交出了創紀錄的亮眼答卷。
鄭欽文在巴黎奧運會奪冠,助推網球運動迎來了熱度井噴,不論看網球還是打網球的球迷都呈指數增長,而中網也連續兩年承接住了這「潑天富貴」。
筆者坐在鉆石球場里觀賽,也能深切感受到這樣的熱度與流量,網球已不再只是資深球迷的小眾愛好,正吸引著越來越多、背景多元的觀看者。身邊有觀眾在邊看比賽、邊搜索網球規則,并和家人朋友進行著入門科普;也有帶著作業和工作來到現場辦公的「牛馬」球迷;還有專門為了看心儀球員的資深粉絲,做了應援手幅和球員周邊,無論是訓練還是比賽一場不落,并最終要到了簽名與合影……
業余網球選手有著不同的等級區分,網球迷也有著不同的等級段位,而中網的不同票種,正好為球迷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。50塊的歡享票就可以作為進場門票,全天暢行鉆石蓮花外的所有球場,除了自由觀賽,還有機會近距離觀看球員訓練,稱得上是經濟下行期里預算友好型的假期消費選擇。
當然,觀眾數量的激增也考驗著配套的設施與服務。在這個維度上,國家網球中心也在今年完成了全方位升級改造:南廣場新增直達綜合樓、鉆石球場、蓮花球場等核心區域通道,大幅提升通行效率;原F場新增為球員訓練場,并設立專屬「簽名島」,球迷憑借中網積分兌換,就可以與喜愛的球星近距離互動,得到頂級球星親簽;鉆石球場西側新增直播大屏幕和休閑點位,帶來沉浸式觀賽體驗。
有觀眾向氪體表示:「現場氛圍真是太棒了,對網球迷來說簡直是‘老鼠掉進了米缸里’,除了各種觀賽和看訓練,娛樂休閑也拉滿了,美食區、戶外公園區非常熱鬧方便,可以買到咖啡、各種飲料和酒水,在這兒待上一整天也不覺得無聊。」
的確,當比賽日不再只是匆匆數小時的觀賽,而是一整天的休閑娛樂體驗時,觀眾就更愿意停留并進行更多消費,真正把中網變成了一場盛大的嘉年華派對。
據賽事組委會數據,本屆中網的商業運營數據再創新高,綜合消費超3600萬元,較去年增長44%。
「賽事+假日」的疊加效應,「觀賽+游玩」的多重體驗,直接催熱假期文旅消費,讓消費熱潮在賽場內外持續升溫。
門票是賽事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,衍生品銷售通過文化IP運營實現了價值延伸,成為了賽事收入的重要補充。
今年中網就和潮玩品牌奇夢島合作,推出了10款聯名產品,其中,Wakuku聯名產品開園首日第一小時銷售額超8萬元,全賽期持續火爆,特許商品銷售額超1250萬元,是去年的1.6倍。在朝陽798藝術區、房山首創奧萊、通州運河西岸的聯名快閃店也成了觀眾的熱門打卡點。有中網球迷戲言「不是Labubu買不起,而是Wakuku更有性價比」。
除了具象的周邊產品,中網「玩抽象」也是專業的。
意大利球員保利尼被中國球迷親切地稱為「保總」,恰好與中網現場的安保人員的制服「重名」,這一度在網上掀起了玩梗熱潮,在中網女雙決賽中,保利尼身著「北京保總」字樣的安保同款馬甲入場,視頻傳播到網上迅速登上熱搜,奪冠后保利尼身著制服與中網安保團隊大合影,網友直呼:「太會了」。
不止于「保總」,高芙在球員酒會獲贈「果王」錦旗,佩古拉的「大富」也得到了本人認證。在比賽獲勝后的簽名環節,不少球員簽上了自己的昵稱拼音,以回應中國球迷的喜愛,成為球員與球迷一場特殊的「雙向奔赴」。
球迷之間的小眾玩梗也能「上桌吃飯」,突破壁壘打破圈層,這些充滿創意與愛意的稱呼,也構成了本屆賽事獨特的文化符號。
而中網官媒運營同樣「活人感」十足,不僅肯定了球迷創造的昵稱文化,還作為媒介傳達給了球員,球員的反饋也為賽事增添了獨有的特色。
除了網球場上的明星,中網還邀請到了不少娛樂明星作為嘉賓為賽事助陣。
易烊千璽時隔8年再度亮相中網,為男單首輪比賽擔任挑邊嘉賓,事后帶有「易烊千璽中網」的話題迅速成為全網熱搜;青年演員李現是男單決賽的挑邊嘉賓,他本人也是網球愛好者,經常在網上發布自己打球的視頻和vlog。
邀請頂流明星,絕非簡單的「刷流量」,易烊千璽和李現等明星的加入,如同一把鑰匙,為年輕粉絲和用戶打開了通往中網世界的大門。他們不僅來現場看偶像,更是來參與一場由偶像「背書」的盛大聚會,相信有不少粉絲會在偶像的帶領下開始了解并參與到網球運動中來。
中網的野心,不止于請年輕人來看球,更是要讓他們「玩」起來,并成為傳播的主角。
今年中網正式與小紅書開啟合作,從精彩好球到看球實錄,從追星攻略到球星動態,從好物分享到場外見聞,小紅書鼓勵用戶從被動的觀賽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、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。
在小紅書,「網友+球迷」的雙重身份不僅能親自挖掘和分享賽場見聞,也讓每一位無法親臨現場的人,能更加全面、鮮活地感受這項國際頂級賽事的點點滴滴,而中網也借力小紅書,重塑頂級賽事的年輕化形象。
這一次,中網贏的不僅是賽點,更是未來。
美網結束后,世界網壇看亞洲,亞洲賽季看中國。
今年8月20日,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發布「中國賽季」的品牌標識、主題口號,「中國賽季」正式從口號升級成為一個品牌。具體看來,中國賽季的大幕以9月成都為起點,至11月初的九江和香港站收官,期間會舉辦包括中國網球公開賽、上海網球大師賽、武漢網球公開賽、寧波網球公開賽、廣州網球公開賽在內的9站巡回賽。
然而,看似在輕松愉快、形勢一片大好氛圍中進行的中網等中國賽季的比賽,其實一直都暗藏危機。
當初公布來華球星的陣容可謂星光璀璨眾星云集,但伴隨開賽而來的是選手們紛紛因傷退賽的遺憾消息——9月29日,包括中國金花鄭欽文、男單3號種子德米納爾、女子熱門選手布瓦松等在內的五位單打選手在比賽中因傷退賽,鄭欽文隨后還宣布退出之后武網和寧波賽。
「受傷」的不僅是中網,緊隨其后的上海大師賽也出現了一日三場退賽的現象。由于天氣悶熱,許多球員在高強度的對抗中出現了抽筋現象,為了避免受傷不得已選擇退賽,這其中就包括衛冕冠軍辛納,再加上賽前就宣布因傷缺席的阿爾卡拉斯,上海大師賽就此少了男子網壇雙子星加持。
從比賽本身來看,中網是亞洲唯一集合WTA1000和ATP500的綜合賽事,上海大師賽是全球9站ATP1000大師賽之一,武網是WTA1000最后一站,從賽事規模到獎金積分,這些比賽級別都可以說是頂級賽事。
然而,職業網球賽程緊湊,四大滿貫從年初的澳網,到5月、6月的法網溫網,最后會以9月的美網落幕,9月到10月期間舉行的亞洲賽季,已是全年的尾聲,選手們經歷了一年的奔波,早已身心俱疲,盡管亞洲賽季積分關乎沖擊年終總決賽名額,但那僅限于頂尖球員,對于大部分球員而言,不論從精力還是心態都已進入「放松模式」。因此,當勝利的希望不大,而身體又出現不適時,退賽成了常規選項。
不過,盡管中國賽季面臨明星退賽和中國選手狀態起伏等挑戰,但體育賽事的商業成功并不僅僅依賴于巨星和比賽成績。
我們看到,2025年中網就通過一系列創新的商業運營,在票房和商業收入上取得了成功,也助賽事成為了城市消費的「引爆點」。
今年,中網首次推出了「中網嘉年華第二現場」計劃,通過超清大屏免費直播17場核心賽事,觀眾無需親臨賽場即可沉浸式感受中網激情,將賽事的熱情輻射至全城乃至全國。
在「跟著賽事去旅行」的政策倡導下,中網通過「票根經濟」深度聯動北京文旅資源,賽事聯合全市推出了主題線路,覆蓋了圓明園遺址公園、八達嶺長城景區等11家知名公園景區。憑借中網票根,觀眾可以在黨史展覽館、大運河博物館等15家博物館享受免預約、免門票及特展折扣的「兩免一減」措施。此外,觀眾還能優惠兌換北京動畫周的PASS卡和影票,還有用于欣賞北京的各類劇場演出的觀演優惠券。
據銀聯商務數據監測顯示,2025年中網開賽期間,亞奧商圈消費與9月非賽期相比,消費指標均呈正向增長。其中,日均消費金額同比增長18.93%,中網對亞奧商圈的消費拉動效應為1:7.4。
升級賽事服務提高觀賽體驗、「票根經濟」聯動全城消費、構建分層級的贊助商矩陣、打造全新周邊IP、重視賽事轉播……從門票到贊助,從轉播到衍生品,中網把網球賽事玩成了四輪驅動的商業模型。
如此看來,中網商業的成功并非偶然,它從單純的體育競賽,轉型為一個深度鏈接觀眾、城市與品牌的平臺。
中網大幕落下,中國賽季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之中。根據網球運動管理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,我國網球人口數量超2500萬,網球場地數量超5.3萬塊,預計中國賽季近兩個月的時間里,能夠吸引超過100萬人次觀賽,帶動餐飲、住宿等關聯消費超20億元。
龐大的群眾基礎是網球產業發展的根本,硬件設施的完善是支撐運動普及和賽事舉辦的關鍵,在賽事努力下,會有更多人從看熱鬧到看門道,當觀眾的喝彩、市場的熱浪與球員的成長同頻共振時,中國網球的未來,無疑值得我們報以更高的期待。
*文中圖片來源于中網官方